发布时间:2023-05-28 10:44:50 | 帮帮网
北京市2020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将于8月6日至30日进行。今年,本市高招继续实行远程网上录取。录取工作由北京教育考试院高等学校招生办公室(以下简称“北京市高招办”)统一组织招生高校分批次进行。
北京市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工作包括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录取和师资班、高职单独招生录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录取按本科提前批(A段)、本科提前批(B段)、特殊类型招生志愿、本科普通批、专科提前批和专科普通批顺序依次进行。
录取及专科志愿填报时间安排
8月6日-14日 本科提前批录取
8月15日 特殊类型招生志愿录取
8月16日-21日 本科普通批录取
8月19日 师资班单招录取
8月21日-22日 统考考生填报专科志愿
8月23日-26日 高职单招录取
8月23日-27日 专科提前批录取帮帮网
8月28日-30日 专科普通批录取
录取原则
录取工作按照“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原则实施。参加不同批次(类型)录取的高校,分别执行不同批次(类型)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高校强基计划招生、“双培计划”“外培计划”(普通类专业)招生、高水平艺术团招生以及有特殊要求的院校(专业)招生等特殊类型招生使用特殊类型招生控制分数线(简称“特殊类型线”)。
高校须严格执行国家招生政策和规定,按照向社会公布的招生章程中的录取规则进行录取。对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合格、身体健康状况符合相关专业培养要求、投档成绩达到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并符合学校调档要求的考生,是否录取以及所录取的专业由高校自行确定。平行志愿投档时,高校应确保符合录取规则的调档考生能够录取。高校负责对已投档但未被录取考生的退档原因作出解释。当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上第一志愿的考生电子档案不足时,高校不得拒录非第一志愿报考的考生。
各高校要结合网上录取的特点,严格按照教育部、北京市的有关规定做好录取工作。北京市高招办指导监督高校严格执行国家招生政策,按照本校招生章程进行招生录取。
录取依据
本科招生高校将统一高考成绩、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成绩作为录取的基本依据,同时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高职(专科)阶段采用“统考+合格性学业水平考试”招生模式,专科录取总成绩由3门统一高考成绩组成。考生合格性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绩符合高校招生专业的要求方能投档。专科录取时同时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录取名单备案与录取通知书发放
高校须将在京拟录取考生名单(包括统考、保送、单独考试拟录取的考生等)标注录取类型后,报北京市高招办核准,并增补有关特殊类型招生计划。北京市高招办核准后形成录取考生数据库,并据此打印相应录取考生名册,加盖北京市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录取专用章后寄给有关高校。
高校根据录取考生名册填写考生录取通知书,由校长签发录取通知书,加盖本校校章,并负责将考生录取通知书连同有关入学报到须知、资助政策办法、《大学新生应征入伍宣传单》等相关材料一并直接寄送被录取考生。
中国传媒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招生办主任闫磊凡提示考生,随着录取进程的有序展开,考生在查询到自己的被录取信息后,要密切关注学校招生办发布的各类与新生相关的消息,并按照录取通知书中的“新生入学须知”内容,逐一落实,为即将开启的大学生活做好准备。
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该校本科新生报到日期目前定在9月12日。学校温馨提醒2020级“小白杨”:务必仔细阅读录取通知书中关于学生档案(党团组织关系)、户口迁移、学费及住宿费缴纳、《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宿舍安排等内容,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绿色通道”或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如需咨询资助政策可拨打学校公布的资助热线电话。此外,闫磊凡建议新生合理规划暑假时间,按时、按要求完成报到,如遇特殊情况务必提前与学校取得联系。
北京师范大学坚持将本科教育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将课堂教学作为本科教学改革主战场,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切实巩固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
以课程建设为基础,引领通专融合培养。按照“拓宽基础、加强融合”的思路,构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面向本科生开设通识教育、学科基础和专业选修、教师职业素养、实践与创新创业共四大类、5000门次课程。深入实施“教学建设与改革项目”,围绕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式等,不断推进本科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建设通识教育课程155项、新生研讨课程100项、教学方法改革课程32项、混合式教学改革课程52项、慕课课程51项、教师职业素养精品课程17项。
以制度建设为核心,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制定关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指导意见,出台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成立通识教育课程专家委员会,加强对通识课程的建设管理。完善课程审核机制,细化审核标准,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和参考资料选用等进行两级审核,坚决杜绝“水课”。严格落实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修订人才培养一般业绩奖励方案,加大对“教授上讲台”指标的调控力度,加强对院系教学指标的考查。以高水平知名教授和教学名师为引领,以科研学术骨干为核心,打造叫好叫座、有示范意义的“金课”。
以信息化手段为抓手,激发课堂教学改革活力。基于“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手段,打造互动讨论学习、远程协作、教育实训等多类型的智慧教室,以空间规划带动教学创新。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积极作用,推进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程、混合式教学等改革,推动教师角色转变和学习方式变革,提升课堂教学的不可替代性。制定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管理办法,组织开展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已有67门课程列入慕课建设计划,41门课程在各平台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