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05 01:25:54 | 帮帮网
![]()
2022高考填报自愿时,202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外合作办学分数线和比来三年分数线是泛博考生和家长伴侣们十分关心的问题,以下是高三网为大师清算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2021年中外合作办学分数线,但愿对大师有所帮忙,正式填报自愿时必然要与学校官网发布的数据进行比对,确保无误。
如需查询其他省分,请点击链接:http://zs.nuaa.edu.cn/lnlqfs/list.htm

| 省分 | 类型 | 科类 | 学院名称 | 专业名称 | 最高分 | 最低分 |
| 江苏 | 中外合作 | 物理类 | 国际教育学院 | 交通运输(机场运行与治理)(中外合作办学) | 559 | 551 |
| 江苏 | 中外合作 | 物理类 | 国际教育学院 | 主动化(航空电子与节制)(中外合作办学) | 587 | 559 |
| 省分 | 类型 | 科类 | 学院名称 | 专业名称 | 最高分 | 最低分 |
| 江苏 | 中外合作 | 理科 | 国际教育学院 | 主动化(航空电子与节制)(中外合作办学) | 390 | 374 |
| 江苏 | 中外合作 | 理科 | 国际教育学院 | 交通运输(机场运行与治理)(中外合作办学) | 381 | 360 |
| 省分 | 类型 | 科类 | 学院名称 | 专业名称 | 最高分 | 最低分 |
| 江苏 | 中外合作 | 理科 | 国际教育 | 交通运输(机场运行与治理)(中外合作办学) | 376 | 370 |
| 江苏 | 中外合作 | 理科 | 国际教育 | 主动化(航空电子与节制)(中外合作办学) | 386 | 373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立于1952年10月,是新中国本身开办的第一批航空高档院校之一。1978年被国务院肯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1年经国务院核准成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学位授与权的高校;1996年进入国度“211工程”扶植;2000年经教育部核准设立研究生院;2011年,成为“985工程优势学科立异平台”重点扶植高校;2017年,进入国度“双一流”扶植序列。学校现附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2012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民航局签订和谈共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江苏省共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航人秉持“航空报国”的办学传统,遵守“连合、简朴、唯实、立异”的良好校风,践行“智周万物,道济全国”的校训,风尘仆仆,砥砺奋进,不竭鞭策了学校的快速成长。

2023年中南大学强基计划招生专业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用物理学专业、应用化学专业、生物科学专业,以下是具体名单一览表,供大家参考。
招生专业及招生计划
我校2023年强基计划招生专业为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应用化学、生物科学,招生省份为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以中南大学强基计划报名系统公布为准。
专业名称 | 科类 | 高考综合改革省份选考科目要求 | ||
“3+3”模式 | “3+1+2”模式 | |||
首选科目 | 再选科目 | |||
数学与应用数学帮帮网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应用物理学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应用化学 | 理工 | 物理或化学 | 物理 | 化学 |
生物科学 | 理工 | 物理或化学或生物 | 物理 | 化学或生物 |
注:1.高考综合改革省份考生选考科目必须符合报考专业的选考科目要求;
2.对考生身体健康状况的要求执行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制定并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中的规定。
培养方案
中南大学强基计划遵循基础学科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建立人才新机制,在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等有效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质量、创新模式,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进行培养,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
改革培养模式。对强基计划班学生按照学校有关规定进行考核,考核未达到培养要求的,退出强基计划并转入同专业普通班,同时从校内选拔相同数量的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进入强基计划相应专业,形成动态进出机制。做好强基生本研衔接工作,对符合培养要求的学生实行本-硕-博衔接培养,鼓励优秀学生进入更高层次阶段学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立足科学前沿。引导学生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人类未来发展、思想文化创新和基础学科前沿,激发学术志趣和内在动力,鼓励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早接触科研前沿,造就敢闯敢创、敢为天下先的青年英才。
注重大师引领。汇聚热爱教育、造诣深厚、德才兼备的学术大师参与人才培养,深入实施导师制,设立学业导师、科研导师和生活导师,注重个性化和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深化国际合作。构建国内外双向互动、合作共赢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引进国外一流大学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提升学生国际文化理解能力和国际竞争力。